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xys.dxiong.com)(xys.3322.org)(xys.dyndns.info)◇◇

被“理性”迷昏头脑的“专家”

桔梗

   随着圆明园环评报告的即将出炉,《新京报》在6月20和21号连续两天发表相
关社论,批评圆明园问题过于重视专家意见,陷入了“唯技术主义”。诚哉斯言!
但是新京报对于“专家”犯的错误,却没有加以阐述,这不能不说是壁有微瑕。

   实际上,从一开始,这种忽视人文的“唯技术主义”和“专家主义”就伴随
着圆明园争论。尽管围绕这一争论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,让读者很难厘清前因后
果,我在这里就试图指出一些专家主义和唯技术主义的具体表现。

   首先是兰州大学张正春“教授”的唯技术主义。张“教授”在3月28日的人民
日报上说:
   
   “水是圆明园的命根子,环绕互通的河湖是维系整个园林生态系统的命
脉。……如此大规模地挖掘、搬运、弄碎淤泥,不但把许多在淤泥中栖息的生物
置于死地,破坏了物种的多样性;再把湖底全部盖死,使防渗膜下的生物全部憋
死,而且隔断了水的自然循环,使之无法与防渗膜下的部分进行物质、能量交
换。”以及“更为严重的是,这样一隔,更把本来就不能流动的湖水彻底变成了
死水……,加速了水环境的恶化。”

    让人感到讽刺的是,后来有人指出张正春并非兰大教授,而更近乎一位风水
大师。由此可见,当代中国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已经达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,连
风水大师也变得“唯技术主义”起来。这让我不由得感叹新京报社论之精辟:
“正如C·P·斯诺半个世纪之前在《两种文化》中所揭示的……科技知识分子和
文科知识分子越来越成为两个语言不通、价值不同、难以沟通的专家群体。……
工程技术专家存在知识结构偏狭,(存在)‘只有技术,没有文化’的通病,对
本专业以外更为重要的社会、伦理、环境生态、文化教育等问题缺乏应有的知识
和关怀。”

   更令人吃惊的是,还有更多的专家支持张正春的这种唯技术主义的观点,例
如,在《南方周末》3月31日由刘鉴强撰写的头版报道中,有这样的记述:

   “然而,更多的学者支持张正春的观点。记者采访清华大学建筑学与城市规
划专家吴良镛院士时,听到圆明园的防渗做法,‘不行不行不行不行,’他连声
说,‘这不是什么难懂的事,这种做法早已被生态学所否定。不应该这样做。’”

    “北京大学城市景观学院院长俞孔坚博士说,这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背道而
驰,德国、日本,甚至美国最缺水的洛杉矶,为了保护生态,已经将原本被衬砌
的河道恢复自然。他说:‘这样做,将毁掉这个遗址。’

    一位院士,一位中国最高学府的院长,全都持这种唯技术主义的观点,这实
在是让人感到痛心。并且,连《南方周末》的这位记者,居然也是从唯技术主义
的角度切入报道,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新闻学教育的失败。

   从3月30日《中国青年报》徐百柯的报道中,我们也可以看到被唯技术主义迷
住了眼睛的学者:

   “考察中,李皓发现圆明园的整治工程并非只是在湖底铺防渗膜这么简单,
而是整体性的改造。这种改造完全没有遵循生态规律,不仅如此,还彻底毁掉了
圆明园原有的生态优势。”

    文中提到的李皓,是民间环保组织“地球纵观”负责人、环境工程学博士。
可见,你不能指望一个受过科学训练(严格的说,是工程训练)的人,能够破除
唯技术主义的话语迷雾。作为一个民间环保组织的负责人,李皓持这种唯技术主
义的观点,就更加要不得了。

    无独有偶,国内的另一家民间环保组织“自然之友”在这次事件中也表现出
了令人吃惊的唯技术主义。自然之友在4月份竟然拿出了一组照片,对照防渗前
后对圆明园生态的影响。尽管后来有人批评这组照片在科学上证据不足。但是单
就自然之友试图用唯技术主义来论证问题,就非常让人吃惊。

    如今,圆明园环评报告即将发布,而且传闻这份环评报告将在总体上支持圆
明园改造。这显示出了科学的荒谬,正如4月8日《南方周末》刘鉴强的一篇文章
中所记述的:“环保总局那位司局级官员说,目前已不是科学之争。很多常识性
的简单问题,却被人为地复杂化了。‘明明皇帝没穿衣服,连小孩都看出来了,
很多人却还在争执衣服的款式,极为荒诞。’”

    而《新京报》则在6月20日的社论中精辟地指出“靠援引专家论证,做出最
后政策决定的思维,并不利于问题的科学解决”。我在上面引述的这些专家学者
的话,为其增添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注脚。

    那么,对于新京报提出的“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驰”问题(我认为新京
报在“价值”后面添加“理性”二字无太大必要,这还是一种陈旧的祛魅思想的
表现),我们确实应该进行仔细地反思。

    新京报在社论中指出,我们“不仅需要回答‘能不能够’,更需要回答‘应
不应该’”。考虑到价值(省去“理性”二字,下同)比工具理性更高一个层次,
我们会遇到下面四种情况:1)工具理性表示能够,价值表示应该;2)工具理性
表示能够,价值表示不应该;3)工具理性表示不能够,价值表示应该;4)工具
理性表示不能够,价值表示不应该。

    对于2、4,很显然由于价值的层次更高,因此我们的结论毫无疑问是“不应
该”。对于1,既然价值表示应该,那么工具理性的判断只不过是锦上添花(我
本人不太认同“锦上添花”的说法,因为这等于为工具理性唱赞歌)。

    那么,对于3呢?如果工具理性表示不能够,而价值表示应该,那么我们应
该毫不犹豫地站在价值这边。这难道不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吗?不会!正如李迪
华所说,因为“民间环保力量代表的是环境的利益、公众的利益、自然的利益”
(李迪华:“圆明园事件”中防渗是最次要的,Blogchina访谈)。也就是说,
他们是天然正确的!

    由此可见,工具理性在这个判断、决策的过程中没有起到作用,拿掉工具理
性,并不改变决策的结果。而使用工具理性就要耗费大量的人力、物力,这显然
不利于环保。所以,我们的结论是,“环评”根本是没有必要的,环保局应该尽
快取消这一不环保的繁文缛节,跳出工具理性的迷雾。我们现在唯一要做的正确
举动,就是和环保人士保持一致。

   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
    调侃?反讽?愤怒?也许上文把这几种意味都包含了进去,然而我更想把上
文作为一份小小的备忘录:如果圆明园环评报告真的是在总体上支持改造,那么
最初各路“环保人士”的话就不该被媒体和大众选择性地忘记——不幸的是,从
《新京报》开始,媒体已经要喂我们吃健忘散了。新京报本月19日的新闻,以及
20、21日连续两天的社论,在相当程度上可以看作为当初“环保人士”的鼓噪找
条后路。是啊,环保人士可能技术细节上错误,可是他们层次高啊!什么?你说
当时他们在哪些地方错了?嗯……你一定要抓住问题的主流——他们层次高啊……
层次高啊……高啊……啊……

    如果这份环评报告的结果可能是不支持圆明园的改造工程,几乎可能肯定,
你会看到另一番媒体轰炸的情景,比如用超粗黑的字体写成的大标题:“环评报
告不会说谎:圆明园遭受重大破坏!”类似的情景我们已经经历过了。当4月份
自然之友公布那份在摄影技术上极具争议(当然,从科学角度上,那组所谓的
“对照”更加有争议)的照片的时候,似乎没有媒体跳出来强调什么“工具理性”
的缺陷。当然了,在那时候唱现在这种调子,岂不是大煞风景、长对手的志气灭
自家的威风嘛……

    心平气和地说,我同意社会各界都应该参与到决策中来。但是“环保团体”
并不天然地是“正确”的代名词。对于科学家而言,让同行对自己保持信服,通
过时间积累起的信誉,是非常重要的。一个团体,一个“环保人士”也应该遵循
相同的规律:为自己的发言负责,尽最大的努力确保言论的准确性,如果错了,
就要毫不犹豫地承认——尽管,信誉的损失已经造成了。只能由自己对自己负责,
而不能让别人对自己的言论负责。当一个团体或者一个个人经常事后被发现发言
不负责任,那么他们的信誉就会损失,而这个责任自然也应该由他们自己承担,
而不能抱怨指出他们错误的人。

    刘鉴强在4月21日的《南方周末》的评论上对圆明园“听证会”大加褒奖,
并说“如果带着挑剔的眼光看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众听证会,你可能觉得这是
一个‘失控’的听证会”。听上去,刘鉴强对这个“挑剔的眼光”似乎是有些微
词的。但是仅仅从记者的专业性出发,严守事实——“挑剔的眼光”,也就是批
判性思维,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——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吗?假如即将
公布的环评报告与“环保人士”的说法相冲突,那么这正说明了保持“挑剔的眼
光”的重要性。

    科学是允许争论的。我当然同意这种说法,但是我不同意用这种说法简单地
打发掉一切问题——科学是允许争论的,但是争论必须遵循相应的规范。不论这
份环评报告支持或者不支持改造,可以对其提出争论,但是前提必须是用科学的
证据去挑战它。如果有恰当地、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,那么我会接受一个结论
(不管结论结果是好是坏),而有些“环保人士”和媒体人士有这个勇气吗?

    现在看来,关于圆明园的争论似乎是以一场闹剧开场的,那么,它会不会以
一场闹剧告终呢?这确实是一件让人关心的事。更让人关心的是,“环保人士”
会吸取教训吗?

   声明:本文并不具体地支持争论中某一方的观点。本文作者不属于牵扯到圆
明园争论的任何团体。

   本文涉及到的其他报道:

   独家报道:拆除防渗膜,救救圆明园!
   http://env.people.com.cn/GB/1072/3274122.html
   
   圆明园埋下了什么? 
   http://www.nanfangdaily.com.cn/zm/20050331/xw/tb/200503310001.asp
   
   看所谓圆明园防渗工程:又一个外耻内愚典型
   http://cul.sina.com.cn/t/2005-03-30/118109.html
   
   南方周末评论:圆明园听证具有重大示范意义
   http://tech.sina.com.cn/d/2005-04-21/1038589413.shtml
   
   湖泊干涸四十天后 求解圆明园僵局
   http://www.nanfangdaily.com.cn/zm/20050512/xw/dcgc/200505120042.asp
   
   圆明园问题不能忽视价值理性
   http://www.thebeijingnews.com/news/2005/0621/09@021327.html
   
   圆明园问题不仅仅是专业判断问题
   http://www.thebeijingnews.com/news/2005/0620/11@000441.html
   
(XYS2005622)

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xys.dxiong.com)(xys.3322.org)(xys.dyndns.info)◇◇